1、只有没有构造运动的沉积岩地区基本是这样,因为有地壳运动,会使地层产生褶皱,断裂等,这样就会有原本在上面的年代较新的地层被更老的地层所有覆盖。
2、因为科马提岩浆喷发时的温度异常高,有些研究者认为大多数科马提岩主要形成于无水的源区,是由地幔岩在干的条件下的部分熔化产生的(Zhang等,1994)。迄今为止,对于上地幔中科马提岩浆的形成是否需要水仍存在争议。
3、有。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存在由超基性岩浆喷发所形成的熔岩,称为科马提岩。1969年首次在南非巴伯顿地区的科马提河流域被发现。这里超基性喷出岩特征典型,覆盖面积达160km×65km,厚数千米。岩石中MgO的含量高达20%以上。
4、这种特征结构虽经强烈的变质作用而仍能保存下来。主要矿物为富镁橄榄石(Fo85~94)和富铝单斜辉石(w(Al2O3)6%~8%),其次为铬尖晶石、钛铁矿和磁铁矿等;基质多已脱玻化和绿泥石化。
5、有。科马提岩又可称为镁绿岩,是主要发生在太古代岩石中的超基性熔融物,具有冷凝的流动顶盖并且通常显示发育良好的鬣刺结构,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6、科马提岩的硬度是摩氏硬度34,白云石晶体属三方晶系的碳酸盐矿物1。化学成分为CaMgCO32。常有铁、锰等类 质同象代白云石替镁。
在化学成分上,提出玄武质科马提岩的 MgO12%(或9%),CaO: Al2O30.8。有人将广义的科马提岩分为橄榄质科马提岩(典型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和科马提质玄武岩,对后两者使用慎重。
羊流镇雁翎关科马提岩是迄今中国唯一被公认的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太古宙科马提岩,它的发现为泰山申报地质公园提供了有力证据,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地质演化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世界性的科研成果。
科马提岩(komatite) 为超基性喷出岩。1969年首次发现于南非巴伯顿山地的科马提( Komati)河流域,故名。原意只限于太古代绿岩中枕状岩流顶部的、具鬣刺结构的超镁铁质熔岩。
科马提岩的硬度是摩氏硬度34,白云石晶体属三方晶系的碳酸盐矿物1。化学成分为CaMgCO32。常有铁、锰等类 质同象代白云石替镁。
科马提岩有收藏价值。科马提岩又可称为镁绿岩,是主要发生在太古代岩石中的超基性熔融物,从MgO含量为18%-32%的高温岩浆中结晶出来。
1、常常形成枕状构造,具有冷凝的流动顶盖并且通常显示发育良好的鬣刺结构:在大量玻璃基质中橄榄石和辉石晶体呈骸晶状或刀片状彼此交生,常与拉斑玄武岩呈互层状产出,其中更加富镁的变种常称为橄榄岩质科马提岩。
2、科马提岩(komatite) 为超基性喷出岩。1969年首次发现于南非巴伯顿山地的科马提( Komati)河流域,故名。原意只限于太古代绿岩中枕状岩流顶部的、具鬣刺结构的超镁铁质熔岩。
3、上地幔底部和过渡带的顶部可能是形成科马提岩浆的重要场所,因为水在橄榄石与β相Mg2SiO4中的溶解度有差别,因而这里是地幔发生脱水作用(dehydration)的地方,上地幔底部与过渡带比较,视固相线的明显压低为含水地幔柱的失水熔融提供了场所。
4、科马提岩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的斑晶(或骸晶)和少量铬尖晶石以及玻璃基质组成。具枕状构造、碎屑构造和典型的鬣刺(鱼骨状或羽状)结构(图7-7c、d),其特点是橄榄石呈细长的锯齿状斑晶,是淬火结晶的产物。
5、科马提岩是1969年在南非阿扎尼亚马河太古宙绿岩带下部首次发现的。科马提岩常呈岩流或浅成岩体产出。岩石由高镁的橄榄石(Fo90~95)、辉石及少量金属矿物和基性玻璃组成。常见枕状构造,具独特的鬣刺结构。